關於拖延症,組織心理學家 Adam Grant 有一部相當知名的 TED 演講〈The surprising habits of original thinkers〉。
Adam 在演講中提到,很多偉大的藝術創作者都是拖延症患者,大大顛覆一般的認知。
我們對於拖延症的認知都是負面的,焦慮、恐懼、自我厭惡更是拖延症患者每天腦內的小劇場。
然而,拖延症其實分為兩種,壞的拖延症讓你一事無成,好的拖延症讓你一鳴驚人。
這類「好的拖延症」就稱為「積極拖延」。
在我們開始講什麼是「積極拖延」前,先來看一個故事:
著名的《拖延心理學》的兩位作者簡.博克和萊諾拉.袁,本身就是拖延症重度患者。由於她們的拖延,這本書的出版時間,比跟出版社約定的整整晚了兩年。
這還沒完。
就在這本書終於完稿之後,兩位作者如釋重負,決定開車到市裡去浪一浪。結果發現她們的車被拖走了,因為一直拖著沒有交停車費。
我們常會覺得那些優秀的人之所以比我們更成功,是因為他們絲毫不拖延、今日事今日畢、自制力超強。
但其實,這其中的很多人(如畫家、作家、演說家等)並不是一接到任務就立刻去做的「零拖延者」,而是接到任務先放在手邊一陣子,思考過後再行動的「積極拖延者」。
一位很有名的拖延症患者是馬丁.路德.金,在他在上台演講前一天凌晨三點爬起來重新撰寫稿子,直到上台前一刻都還在修修改改,然後他站上台,說出改變世界的四個字:「 I have a dream. 」,而這並不在稿子裡。
「史上最偉大的演說都是在最後一分鐘修改的,這樣你站在台上時還有很大的靈活性,可以現場發揮,這跟提前幾個月就把講稿固定下來完全不同。」—馬丁.路德.金
針對「積極拖延」,微信公眾號〈 L 先生說〉(ID:lxianshengmiao)特別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解析,其中關於「積極拖延的好處」讓我深有體悟,一起來看看吧!
積極拖延的 3 個好處
1. 「你以為我拖延,其實我在思考!」:善用發散思維
從專注模式切換到發散模式的大腦,讓你即使在沒有高度專注的狀況下也能在潛意識思考問題,找到最佳解。
還記得高中考國文前,老師千交代萬交代拿到考卷先翻到最後面看作文題目,確定了解題意才翻回前面開始寫,就是使用了發散思維很好的例子:利用專注模式寫選擇題的時候,讓大腦用發散思維準備作文。
很重要的一點是,必須先對任務有足夠的認識,發散思維才會奏效。
2. 完美的任務執行者: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大效益
積極拖延者有一個特徵,他們能夠很準確的評估完成這項任務所需的時間,並且在截止時間前交出成果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們的求學經驗中,時不時會遇到平常完全沒在準備,一定要到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同學,其中一些人的成績甚至會比平常按部就班準備考試的同學還好。
這樣「小考小玩,大考大玩,不考更要玩」的同學總是讓人恨得牙癢癢的,這類人就是積極拖延者。
3. 狗急跳牆的 0 打擾世界:任務成果大躍進
當你在截止日前一天登出 FB 、 IG 、刪除手遊、關掉 YouTube ,坐在書桌前準備挑燈夜戰,很容易就能進入心流( Flow)狀態。
心流狀態指的是:一個人將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項事物上面的感覺,通常伴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。
心流狀態下,專注程度獲得顯著的提高、腎上腺素狂飆的緊張狀態、再加上積極拖延者對任務的完美掌握度,種種因素綜合下來,任務的完成度因此提高,巨大的正回饋讓積極拖延者的成就感爆棚,對高壓上癮。
積極拖延 vs. 消極拖延
總結一下,「積極拖延」與「消極拖延」的幾大差異。
1. 行動:積極拖延者在前期會先做好任務的資料收集與思考,消極拖延者則完全不行動。
2. 心態:積極拖延者將趕死線視為一種挑戰且躍躍欲試,消極拖延者則感到巨大的焦慮與恐慌。
3. 成果:積極拖延者的任務完成度會維持在不錯的水準,消極拖延者則差強人意,甚至需要延期或打掉重練。
花了很多篇幅介紹了積極拖延,希望能對你帶來啟發。除了這篇文章提到的心態調整, Accupass 生活誌過去整理了許多與提高生產力、克服拖延症的文章,快來看看有沒有你需要的!
【提高生產力】關掉手機螢幕,專注工作與學習的5個方法
【上進者指南】4步驟,用行動打破迷茫
【高效能工作】你也很愛拖延嗎?其實你是「恐懼成功」!
【5分鐘找回高效能】如何在短短一週內,做完他人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的事?
【給業餘創作者的時間管理指南】身為一名全職教師,Jeffrey 如何平衡工作與夢想?
這篇文章實用嗎?分享給你的朋友,看看他的拖延症是屬於積極拖延還是消極拖延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