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三級警戒已經持續了近兩個月,各行各業也被迫面臨快速轉型,尤其活動產業更是影響甚大,究竟在這樣的環境下,大家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?又要如何適應接下來與病毒共存的生活呢?
而 ACCUPASS 於 06/27 舉辦了第一場【抗疫大聲公】的系列活動,邀請到兩位專業的來賓,分別是我們 ClubHouse 疫週刊的創辦人姜冠宇醫師,同時也是 WMA 世界醫師會傳媒小組代表與第一線的抗疫英雄,以及 ACCUPASS 創辦人謝耀輝 John 作為中小企業的產業代表與會對談。
這場講座希望能透過嘉賓們的專業,以醫學、公共衛生及產業觀察的角度,客觀探討相關議題,讓大眾能更加理性的分析與理解現在情勢;同時也針對近來話題焦點的『疫苗』做不同特性及優缺點的分析比較,從專業醫學的角度解答大家的疑惑
當天活動中的每個提問,對我們來說都很珍貴,但很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無法一一回覆,因此以下特別節錄了當天未能詳答的問題,請姜醫師和 John 百忙中幫我們額外解答,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完整的活動體驗!
如果你錯過了活動,或想回顧當天分享的內容,可以點選下方文字進行觀看
▸ 【ACCUPASS 抗疫大聲公#1】直播紀錄影片
※ 小提醒:下方的文字問答的部分;標示「姜」指的是姜醫師,「謝」則是 John 喔!
本篇問答索引大綱
一、關於病毒
Q1. 想知道變種病毒為什麼會變種?
姜:“凡是生命就會尋找出路”,侏儸紀公園的恐龍是,病毒當然也是。不過我預測病毒如果拉長時間來看,應該是走向傳染力變強,但是致死率漸漸減弱的情況,就像是西班牙流感發生至今的故事,只需要 25% 的人口打疫苗,但是現在新冠病毒才不到兩年,跟流感演變歷史不能相比,所以我們還是需要積極 100% 打疫苗喔!
Q2. 新冠病毒傳播的途徑為何會這麼難正確評估與防疫?
姜:當然難,這就是為何新興傳染病可以成為獨立的學門,需要足夠的臨床觀察與流行病專家介入調查,才能比較初步確定其傳播途徑,而這次新冠病毒也有發現除了腸胃道黏膜感染之外,氣溶膠(氣體介質中懸浮的固體或液體顆粒),會隨著變異株比例有疑似提高的現象,不過這可能需要後續的空氣樣本而定。
二、關於防疫
Q1. 營養上可以多補充哪些營養素呢?
姜:我的想法是營養均衡就好了,切忌高油高熱量的飲食,因為有血壓控制問題的朋友一旦被感染,轉重症的機會就提高許多。
Q2. 請問有什麼防疫小常識應該知道具備的嗎?
姜:其實就是大家講的:多洗手、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離、梅花座用餐、配合警戒避免群聚。現在台灣的疫情,建議大家回家接觸家人前先洗澡,然後最重要的:輪到你打疫苗的時候,就趕快去打,不要挑喔!
Q3. 想知道除了量體溫、配戴口罩等常見的措施外,有沒有什麼較不為人知的防疫措施可以執行?
姜:不為人知…防疫措施就是希望你知道啊!大家能把常見的措施通通做好做滿,就是對防疫的最佳貢獻。
Q4. 關於新的 Delta 變種,因為跟 COVID-19 的症狀有差異,關於這個部份要如何去留意與防範?
姜:病毒不論再怎麼變種,都不會影響到我們應有的公共衛生作為,只是 Delta 變種多出要打完二劑疫苗的壓力,而非像是 Alpha 那樣,某種程度打一劑還暫時擋得住。
Q5. 從外面回到家,物品即使用酒精消毒了還是不放心,請問病毒停留在物品上的時間是多久呢?
姜:依照之前的經驗,粗糙面 5 天、光滑面 1 天。
Q6. 用紫外線燈是確實能做好消毒的嗎?還是一定要用肥皂、沐浴乳、洗衣精清洗呢?
姜:紫外線可以殺傷病毒的核酸序列,當然也能傷害自己的細胞,傷敵又傷己,事實上 UV 也是致癌物,所以我不推薦依賴這樣的東西防疫。另外就算波長對的話,也是需要 15 分鐘照射才能消毒,所以設置筆燈做為門口消毒使用,其實沒有效益,而且照到人體還有可能帶來致癌的風險,總而言之,用酒精消毒,並以肥皂、沐浴乳洗手是最經濟又實用的方式。
Q7. 除了戴口罩,在外通勤搭車要如何自我防範呢?
姜:減少觸摸!雖然大家出門在外這是件很難的事,但減少觸摸真的是防範自己的好方式。
三、關於疫苗
Q1. 支持國產疫苗嗎?未來台灣醫療環境的趨勢?
謝:我覺得現在疫苗已經非常多人施打,世界各國採用的各品牌主流疫苗應該都相對比較安全,除了防止自己感染變為重症,自己也不要因為被感染成為傳染源,所以鼓勵大家有機會還是去施打。
Q2. 醫生對於 EUA 疫苗有長期來看的疑慮嗎?
姜:這真的是搶救眾生,但又挑戰人體試驗倫理最衝突的時候,但是請不要認為 EUA 就是超車。
EUA 只是在程序上節省許多官僚程序,並且在不同試驗階段有同步進行之情況,所以 EMA 歐洲藥品管理局發布聲明,所有緊急上市的新冠疫苗都還是有經過嚴格的審核程序,因此也有藥廠希望能以此次經驗,解鎖未來新藥物和疫苗繁瑣的認證程序,不要像 B 肝疫苗花了這麼長的歲月才出來,或是 HIV 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成功。
不過還是要聲明,EUA 基本上還是要有一定的第三期臨床數據期中報告,若尚未做到第三期,超過萬人的副作用無法曝光,恐怕還是有倫理上的爭議,就看風險大家要承受多少了。
Q3. 請問為什麼 12 至 17 歲的青少年目前只能接種輝瑞 BNT 的疫苗呢?
姜:因為目前只有輝瑞完成 12 至 17 歲的第三期臨床試驗,至於其他疫苗正在進行中,並不是他們不行使用在青少年與兒童族群。
Q4. 請問醫生對於接種新冠疫苗混打的建議?保護力會比較好嗎?
姜:這是大學問!目前這個時間點,沒有任何疫苗組合有明確的保護力數據,只有學術上的高度樂觀。若腺病毒載體疫苗(AZ)+ mRNA 疫苗(莫德納與輝瑞),有比同各兩劑更高的抗體濃度且證實,也可以帶给公共衛生措施更大的方便,畢竟新冠疫苗可能每隔一段時間,抗體濃度就會下降,讓一個人此生都鎖定在一個疫苗,也是非常不方便的。
但是要注意,目前沒有任何與次單位蛋白質疫苗(高端、聯亞、國光)的混打試驗,此組合還沒出現,所以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。
Q5. 混打的效用目前眾說紛紜,有的支持有的反對,想請教醫生怎麼看呢?
姜:我是支持混打的,因為 1 + 1 > 2 若得到證實,這會給本來被大眾輿論的 AZ 疫苗賦予更高的戰略價值,AZ 疫苗反而會成為大家搶著打的疫苗,以致於疫苗浪費跟猶豫的狀況就能更加減少。
四、關於疫情趨勢
Q1. 口服醫藥種類現況及未來兩年的發展地圖?
姜:目前口服治療藥物尚未出現,比較可能想像的是瑞德西韋之類的抗病毒藥物,或單株抗體轉變成口服,而可以提高治療的即時性。但台灣很不好的狀況是,靜脈給藥都一定要在醫療院所給,連檢疫旅館都不行,所以很多其實適合在病程前期投予的治療就錯過時機了。
Q2. 有此一說,新冠肺炎將來可能演變成每一到兩年重新循環出現,也需要再打新的疫苗?
姜: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整理, Delta 變異株以目前的疫苗來說尚可以應付,而未來所謂第三劑、第四劑的概念,是以恢復記憶為前提,主要因為人類對於免疫的記憶有可能六個月後會遺忘,而免疫力也不一定會隨著病毒的變異而持續,所以未來仍需看疫情的走向。
Q3. 想請問姜醫師作為最接近第一線的人員,對於地方與中央政府防疫政策上的建議與想法?甚至對於整體台灣在這段疫情期間應該朝哪些方向持續進步?以因應未來重大風險再次發生。
姜:我認為政府一定還是有檢討的空間,包含重症外轉,減輕區域醫院量能負擔,至今就我所知,北部外轉個案非常之低。地方政府在疫調上也有一些量能不足,比起現在喊的精準疫調,還不如更加補充早期就可以應付的疫調人員,像是戶政事務所相關人員都可以加入協助疫調,並增加跨縣市通知作業,我覺得這才是上策。
而我覺得目前最大的問題,其實是政治口水,每次指揮中心釋出的訊息很簡單,但是大量擴張的媒體訊息和政治延伸的言論,也阻斷了我們不同黨派間,與地方政府還有中央的聯繫,我想這才是造成我們恐慌的原因吧。
Q4. 民眾認為防疫的漏洞在於人性(隱匿、違規),那麼除了法律約束和道德勸說之外,還能如何加強做到滴水不漏呢?
姜:其實防疫不太能做到滴水不漏,只是盡量減少風險,因為防疫太緊,就是把維持我們生計的經濟活動全斷掉了,這就是病死與餓死的選擇。
目前都有持續法律約束和道德勸說,但如何加強滴水不漏,有一點重要的是我們要減少對病人的標籤,受感染就像作戰受傷的同胞一樣,這不可恥,趕快進入檢疫與醫療系統隔離處理就好。
但是最好的滴水不漏,還是要打完疫苗,阻斷傳播性,所以協助宣導正確的疫苗接種觀念是很重要的事,能打在你身上的疫苗,就是最好的疫苗,沒達門檻,我們都無法恢復正常生活。
五、關於產業趨勢
Q1. 醫療產業在疫情下,該如何轉型?
姜:遠距化和自動化是必然的,經過這一次,我不認為民眾還能認同醫療院所,能夠再依賴過往集客式的消費。任何醫療產業能減少來醫院,並且居家化的處置,就是時代的領銜者。
不過美國在疫情下也有研究指出,長者(不擅學習新系統)和華人(喜歡專業人士 VIP 陪病與親身服務)很難習慣遠距醫療,因此需要更多的訓練,讓遠距如何便利、簡單且易於學習,讓醫療更親民,是後疫情醫療產業轉型的考驗。
另一個就是內需優化,因為這次醫院制度被打破成立專責病房,大家都以內部最方便作業的精神為主,所以之前 KPI(關鍵績效指標)式,某種程度會被現在滾動式的討論所取代,逐漸進入像是 OKR(目標管理)的方式,所以智慧辦公室的概念,未來也會變成有潛力的主流之一。
Q2. 請問要如何透過自媒體來經營遠距醫療呢?
姜:這個我也在學習,但重點是持續要有內容,如果是專業者並持續學習,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得到,如果技術上有困難,我認為不要忌諱跨領域找夥伴打團體戰,因為這樣才能持續提供品質最好的內容。
Q3. 疫情浪潮下每個產業的大環境不好,不知道專家有沒有相關建議中小企業如何適應 New normal(新常態)這個詞?
謝:開放的態度,並有想像力地來接受挑戰,不求勝、但求不敗,基本上,疫情帶給大家是不斷的期望被打破,不變應萬變的思維恐怕不再適用,但就因為這樣,能夠接受事實的人,就能提早一步站到更前方的生存戰鬥位置,這個被稱為「疫情下的創傷後成長」,當全球開放後,這樣的企業也最能接受所有的市場需求。
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,中小企業此時裁員在所難免,能夠善用溝通者,亦是能處於不敗的因素,要讓企業繼續經營下去,才能把員工請回來,我想此時的信任溝通是很大挑戰,領導者在這種情況之下,心臟可要很大喔!
六、產業相關
Q1. 新冠疫情已經讓全球產業重新洗牌,請問未來大幅改變的生活型態,除了電商、外送,還有什麼產業是可以長久生存?
謝:所有能透過網路通訊技術替代的商業模式都有機會長久與爆發,例如遊戲、動漫、電影,以及會議和活動線上化,這點在歐美我們看到非常多的案例,也都有數十億估值的獨角獸誕生,我高度看好這個領域未來會有更多的應用和創新。
Q2. 實體銷售產品型的公司,無法與客戶面對面接觸,目前需轉線上視訊與潛在客戶一對一銷售,除了此方式是否有更好的建議與注意事項?
謝:銷售方式一對一是最直接的轉換過程,但是缺乏商業的閉環(Closed Loop),也就是針對直播和一對一視訊通話,應該要應用在各行各業裡面,根據該領域做好下單購買程序及後續客戶關係管理,否則效率低會難以形成規模化。
Q3. 若轉型成直播或線上方式推廣自己的工作室業務,需要注意哪些事情,還有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呢?
謝:坦白說自己第一次做線上活動時也是手足無措,但這是一個必經的學習過程,從過去做線上的網路歷史來看,結果證明大部分都會勝出,國外去年已經有非常多的虛擬活動規劃師( Virtual Event Planner ),若能夠熟悉基本操作以及加上自身的活動特性與創意,就能在未來高度不確定的「新常態」下存活。
Q4. 如何提升大家對線上直播付費課程的接受度?例如有一些課程,學員還是會覺得實體上課比較好。
謝:我認為提升上課後的附加價值,應該大過於上課本身。因為網路課程隨時都可以重複觀看,但上課中的互動及當下的特殊權益只能實體獲得。我們可以借鑑直播帶貨的主播,都是在直播時間才給出破盤優惠價格的概念,去增加線上直播所帶來的額外價值。
當然我也希望能夠實體上課或實體參加活動,因為體驗最好、效率最高,只是在目前疫情環境的影響下,我們應該找出合適的工具,並且站在線上體驗的角度去嘗試,就如同能夠盡力回覆線上和提前報名者的問題等等,而我也建議多多運用線上跨區域的方式,來讓參加者有更多元有趣的化學變化。
Q5. 現在開始經營網路自媒體平台,還來得及嗎?
謝:完全來得及,只是形式應該要盡量符合現在的特性,當然也要選擇合適的平台。對於大家熟悉的網路平台我就不特別贅述,我能提供的一個觀點就是「差異化」,例如 YouTube 上最紅的華人李子柒,從內容、人設、拍攝水準都是全球化的高水準內容,雖然有時運氣很重要,但找出差異化的市場,這種看似簡單的事前準備也是不可或缺的。
Q6. 疫情之下,線上活動趨勢除了當下崛起,是否也會成為未來的長期趨勢?
謝:目前階段已從加分選項變成必須了,短期內絕對是疫情催生出的一種解套,但是長期來看,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必須因應出一套互補體系,線上線下的融合就是活動產業最大的熱點,長遠來看就是如此,所以我認為應該提前準備!
Q7. 線上活動,適合長者使用嗎?
謝:會有挑戰,但不是不行。線上活動演講和會議是可以的,我自己在清溪扶輪社目前的社員都是每週線上聚會,他們的年齡都比我年長,大部分都是接觸一兩次就熟悉了,所以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。
Q8. 對於 ACCUPASS 而言,現階段能為多少公司(活動)轉換為線上進行,又有多少的轉換率?執行上是否有困難?
謝:根據去年 ACCUPASS 的活動裡面,已經有 20 % 是直接轉線上或是線上線下同時進行,我認為今年的比例會更高,像是歐美的許多活動平台,九成以上都是線上,其實大家偶爾也可以去參與各國的線上活動,比如 Clubhouse、Gather Town、Hopin,甚至是 ACCUPASS 的姊妹品牌「活動行」。
而目前 ACCUPASS 也積極替各位主辦方,提出線下活動轉線上的方案與教學,或許短期內大家會有陣痛期,但長遠來看無疑是一條具有發展性的路。
若你覺得本次活動很不錯,或是錯過了覺得很可惜,那麼你可以關注 ACCUPASS 的社群媒體(Facebook、Instagram、LINE、YouTube),如果有抗疫大聲公的後續系列活動,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分享在社群上喔!
ACCUPASS 社群媒體大集合 ▸ 追蹤 ACCUPASS,讓你不錯過任何第一手消息!
最後,也希望大家看完兩位嘉賓專業的討論後,可以多多分享正確知識,並以理性的觀點與態度,去探討公共衛生及疫情的相關議題。若想與嘉賓後續交流,也歡迎在 Facebook、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的姜冠宇醫師,或是在 Podcast 上搜尋姜醫師共同主持的『疫週刊。看國際』, ACCUPASS 抗疫大聲公,我們下次見!
姜冠宇醫師相關社群連結
>> Facebook『姜冠宇醫師 Pro’spect 』
>> Instagram 『姜冠宇醫師 』
>> Facebook 『疫週刊』
>> Facebook 社團 『姜冠宇醫師的跨域合作社』
>> Podcast Spotify 『疫週刊。看國際』
>> Podcast Apple 『疫週刊。看國際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