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 > 學習課程 > 【思維陷阱】生活中絕大多數煩惱,其實不是源於外界,而是源於我們的認知

【思維陷阱】生活中絕大多數煩惱,其實不是源於外界,而是源於我們的認知

by ACCUPASS 活動編輯室

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往往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觀認定,這樣的主觀意識就像一層透鏡,時刻影響、甚至扭曲著我們的認知。
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;在街上看見熟識的朋友快步走過沒和你打招呼,瞬間開始擔心:是上次吃飯講的玩笑話太過火了嗎?還是昨天吃小火鍋沒揪到他生氣了?

好幾種原因在你腦海閃過,結果真正的原因是他在想事情根本沒看見你。

又或者另一種狀況劇:工作上不小心犯了錯被主管訓斥幾句,雖然事情過去了,但總覺得主管對你說話的語氣不如以前熱絡,擔心自己在主管心中留下了污點?看重這份工作的你相當著急,拜託同事替你說情、表達你已經深刻反省過不會再犯。

其實,主管根本不記得這件事,還正想著怎麼最近你總是悶著頭工作,有點擔心你!

以上兩種狀況劇就是掉進了自己的「思維陷阱」裡啦!什麼是思維陷阱?怎麼避免思維陷阱?
微信公眾號 L 先生說(ID:lxianshengmiao)在《這四個思維陷阱,使我們裹足不前》中分享了常見的思維陷阱以及解決方式供我們參考與避免,一起來看看吧!

Liking Gap:高估自己的缺陷,低估討喜程度

這是最常見,也是最致命的一種思維陷阱。
自我批判,源自於對自己的不自信:腦袋裡不斷產生「我做不到」「我不適合」的思路,從而降低了表現出來的水準。如此一來,結果自然不會是最好的,而得不到好的結果又導致了更強烈的自卑。

這是很危險的負面循環,慢慢的,你會被自己的負面情緒說服。你開始相信「我果然就是不夠好」「我的確做不到」,於是你變得裹足不前,實現了自己的預言。

舉個例子:在與人社交的過程中,我們往往高估自己缺陷與不足的地方,低估了他人對我們的喜愛程度,這樣的現象叫做 Liking Gap。這篇論文指出,當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對自己的社交狀況作出評價時,受試者傾向聚焦那些「做的不夠好的地方」,腦中不斷思考「如果那個當下這麼做就好了」,因此嚴重影響了他們對自己評價的分數。

然後,社交的另外一方可能根本沒注意到這些細節 — 同樣地,他們更注意的也是自己。

要跳脫這樣自我批判的思維陷阱,最直接且有效的一點就是:溝通。
走到對方面前,直截了當地對對方說出你的看法與擔憂,你會驚喜的發現,生活沒有你想的那樣殘酷。

其實你表現的沒有這麼糟,多專注在你95%的優點上吧!(圖片來源:Unsplash

視角轉換法:擺脫焦慮與災難性思考

災難性思考,指的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導致的擔憂,並主觀地認為這件事會隨著時間推移日漸變得不可收拾。
舉個例子:今年公司業績好像不太好,聽說明年大環境更差?那明年會不會連薪水都發不了了?

這種災難性思考模式源自我們無法擺脫的老朋友:焦慮。

該怎麼克服這種災難性思考呢?可以使用 Lachel 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的「轉換視角法」來降低焦慮。

轉換視角法,其實就是運用不同人稱之間的切換,讓大腦跳脫高度專注時產生的聚焦效應,從而發現不一樣的思路與切入點來跳脫思維陷阱。

方法很簡單,第一步:拿出一本筆記本,寫下你擔心的事情,記得同時思考兩件事:我為什麼會想到這件事?這件事若真的發生,對我的影響是什麼?

接著放下筆記本,過幾小時後再回來。這時,再進行第二步:想像這本筆記本是你朋友,愁眉苦臉地坐在你面前訴說最近遇到的困難。

用第二人稱看待從自我角度出發的描述,更容易看出糾結點在哪、是不是踩進思維陷阱。(圖片來源:Unsplash

你會怎麼幫助你的這位朋友?你可以拿起筆,針對幾個方向寫下批註:那些結果不一定會發生?這些環節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?這些結果是否有別的原因導致?

寫完之後再闔上筆記本,一樣過幾個小時後再翻開筆記本,來到視角轉換法的第三個步驟:現在的你不是當事人、也不是被求助的朋友,你只是一個路人、一位旁觀者。

接著思考幾件事:他們糾結的事情真的重要嗎?這個問題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?是不是存在方向上的偏差?此時的你完全採用了「旁觀」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、摒棄所有內部因素。

自我、朋友、旁觀者,這 3 種視角的轉換有效地「提高格局」,幫助你使用更宏偉、更客觀的方式看待問題。

透過多樣化的視角思考,本來單一的切入點會變的多元起來;從旁觀角度看,可以更清楚的檢視你在乎的事情,真是外界在乎的嗎?若外界在乎的不是這個,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可以去滿足外界的需求?

如此來來回回思考幾次,你會發現問題的不確定性被大幅降低,原本災難性思考的念頭也被你消滅了!

善用視角轉換法,消滅災難性思考!(圖片來源:Unsplash

從固定思維到成長思維:克服你的完美主義

完美主義是拖延症的成因之一,你一直拖著不動手,因為擔心一旦開始做又沒辦法做到完美時,對自己無法交代。為什麼會有完美主義?因為在成長過程中,你對自己的期望值已經被他人(如師長、同儕等)提升到一個過高的水準,並長期固化在你心中了。

為了維護自己心中對自己的「完美」想像,我們傾向不去動手做、規避掉任何失敗的風險,也因此裹足不前。

要扭轉這樣的思維陷阱其實不難,只需要念頭一轉:將「固定思維」轉變為「成長思維」。用「固定思維」生活的人,認為人的能力是一個固定的值,成功或失敗都是在「呈現」自己的能力。因此他們害怕失敗,因為一旦失敗了,就代表自己能力不足、不能勝任更複雜的任務。

擁有成長思維的人則不然,他們認為人的能力值是變動的、會進步的。因此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是「成長」,每次接觸新的東西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,就算跌倒了,也多了經驗值。

克服完美主義:把每一次的挑戰,都看做是學習的機會。(圖片來源:Unsplash

自我批判、災難性思考、完美主義。就是這三個思維陷阱,讓我們裹足不前、不敢承認自己的優點、不敢放手一搏。

「思考的最終目的,是為了讓心智更自由。」

希望每個看到最後的你,都能跳出萬惡的思維陷阱,找回理想人生。也別忘了將文章分享給朋友唷!

或許你會喜歡

分享你的看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