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設計 Good Job》新書發表會 & 馮宇 VS 駱毓芬「跨界!設計好工作」座談會
在台灣,設計相關系所超過 400 家,畢業後留在相關產業者卻不到 2%;此外,受薪階級的設計工作者的職涯壽命僅約 15 年,超過 35 歲者若不是主管階級或 Freelancer,便可能會面臨到轉行的抉擇。創意產業工作者,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?
《設計 Good Job》這本書便是以此現況為出發點,收錄了 27 位傑出設計相關工作者之訪談,橫跨不同設計領域,囊跨業界老、中、青三代,希望能透過他們的職涯歷程、個人特質與對於設計創意的堅持,帶給讀者一些信心與啟蒙。因此在這次的新書發表會中,主辦單位特地請了書中兩位受訪者:IF OFFICE 的負責人馮宇及 CUCKOO 設計總監駱毓芬到現場分享自身創業與跨界合作的經驗,讓參加的讀者們感受何謂「燃燒的設計魂」。
「設計的歷程,就是成長的過程。」-馮宇
![]() |
設計要有品質,也要有價值 |
剛從東京出差回來的馮宇,其實在國中時就確定了自己的廣告人之路,因為不管是唸書或運動他都不太行,也沒什麼興趣,但廣告好玩且多變的工作內容卻深深吸引著他,加上當時孫大偉、余湘等知名廣告人正如日方中,在人與環境的多重影響下,讓他當完兵後便進入了「自由落體」,開始了他的設計生涯。
進入公司後,他的第一個案子是某科技公司的邀請函,小小的規模,卻帶給他大大的挫折。當時初出茅廬的他為了這個案子熬了一個禮拜,每一次出稿都被客戶打槍,中間不管是老闆或主管如何跟他溝通啟發都沒用。最後案子在時間壓力下被迫交回老闆手中,馮宇則因感到自己的不足而黯然離開。
接著他進了「滾石唱片」,開始從唱片側標與封面等基本視覺工作學起,踏實的設計工作帶給了他快樂與成就感,但天有不測風雲,一年後他突然就被裁員了…… Orz
![]() |
設計帶來的成長,就像看書的過程 |
之後經過了幾年的歷練,2004 年他開始成為雜誌設計的總監,從單純的美工變成設計人員,接著更在 2011 年幫統一集團創立了《2535》雜誌,親自捉刀了二十幾期,只是後來因身為管理高層,同時面對老闆、客戶及讀者多方面的壓力讓他身心俱疲,因此最後毅然撤手,自己重新出來創業,回歸為一個單純的平面設計師。
兩次跟日本人的合作雖然讓他感受到極大的壓力,但其中帶來的刺激與啟發卻讓他在日後的工作受益良多。馮宇認為設計帶來的成長就像看書一樣,每天一頁一頁沒什麼感覺,但一段時間過後,就會赫然發現默默之中累積的厚度,這樣的成就感令他上癮,也帶來熱情,因此至今他仍不可自拔的埋首於設計中。
「不管做什麼,都要夠屌!」-駱毓芬
![]() |
讓自己有多元的生命的經驗,才能作出深度設計 |
至於「品研文創」的差異化是什麼呢?「選擇自己的起跑點也是一種設計。」駱毓芬說道,當初她在創立品研時就聯想到竹子,因為它是歐美文化所沒有的植物及材料,且台灣的竹材的品質又是亞太產竹地區一等一的,因此只要作品不糟到荒腔走板,都能在國際舞台上獲得額外的關愛。現在品研已藉由竹材開發了許多基本的生活用品,發揚台灣獨特的土地文化,逐漸改造台灣給自己及給國際的形象,讓國際開始重視品研,也更重視台灣。
![]() |
最後的問答時間 |
活動最後就在兩位講者與讀者的簽書互動終步入尾聲,現在國內許多大學已開始廣設創意設計的相關科系,彷彿將設計、文創作為招生的萬靈丹,且年輕人也前仆後繼的不斷投入,但透過這本《設計 Good Job》以及兩位講者現場的分享,可以知道文創的市場其實是還待開發的,但能樂見的是,當設計相關的教育普及後,社會的美感素養將會開始不知不覺提升,每個人都將更有可能在生活與工作中選擇更美的事物,而這樣的走向,將不僅對設計者或產業,甚至對國家的格調及未來,都能帶來可預見的正向發展。